2008年3月24日 星期一

他有心 他回來

最近正為到底該從工作上退下來呢?還是維持現狀呢?雖然工作不是很累,但想做些額外的事,就力不從心了。再也不能像從前,馬不停蹄地忙到深夜仍精神奕奕。我想:我應當有所取捨了,魚與熊掌不能兼得,上天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。穿紫色袍、奢華宴樂的財主與渾身生瘡、討飯的拉撒路是不可能同一個人。也就是今生當財主,來世當拉撒路是不可能的組合,連亞伯拉罕都要說公道話:『兒啊!你該回想,你身前享過福,拉撒路也受過苦,如今他在這裡得安慰,你倒受痛苦』因此我也別想兩邊兼顧,又要屬靈又要屬肉,勢必要選邊站了。
早上看到耶穌治好十個長大痲瘋的,內中有一個見自己已經好了,就回來大聲歸榮耀與神。耶穌問:『那九個在哪裡?』我想:那九個人也許迫不及待回家與他人分享神的醫治,他們已經很久沒有與親人在一起了;也許他們想:耶穌不知道已經走到何方(沒電話也沒手機更沒住址)再回頭找實在不易,何況還有比這更重要的事要先辦。於是九個人都先去辦自己該辦的事了, 只有這個外族人,他思考的不一樣。他覺得最急速件是回到耶穌跟前,親自俯伏感謝,也因此他得到那九個人沒得到的祝福 ─『你的信救了你了』。
當我們在抉擇的時候,當我們在分辨先後的時候,我是看到自己的需要或是神的需要,講白一點,我家重要還是神的國度重要。那九個人想:以後有機會碰到耶穌再謝都不遲,還是先回家吧!來日方長!哪曉得耶穌後來就被釘十字架了。一時的看法、 一時的決定叫人終生遺憾。九個人的沒立即感恩,叫他們自己喪失機會,也叫耶穌感嘆:『 除了這外族人,沒有別人回來歸榮耀與神嗎?』 我們不也像那九個人嗎?我們以為還有的是時間,神家的事暫緩,等我把我家搞定,再謝不遲 。但我們卻看到多少人在病褟時,想要報恩已來不及了!感恩要即時,不能拖延,機會一過,再回頭就更難了。雖然當時回頭找耶穌不易,然而孰重孰輕,應當明白,先後不要搞錯就有後福了,因為『你的信救了你了』耶穌這樣說。
謹記在此,提醒自己先感恩吧!沒有比這更需要先辦了,神啊!讓我能凡事以你為重,我手所做的都能榮耀祢。

2008年3月19日 星期三

弟又回來看爸了

弟又回來看爸了,我過去聊了一下,弟提起帶老爸到外面走走。難得爸也同意地說:他今天精神還可以,就這樣立刻決定出門了。到哪裡呢? 我力薦奮起湖,這地方我常去,可當導遊了。

過了天長地久,我才驚覺糟糕了!這是阿里山公路,我怎麼可能上山呢?前幾次去奮起湖,都是騎摩托車,還好。坐車還是第一回,我是一個很會暈車的人,怎辦呢?只好又使出我的獨門祕招。

這招是我在三年前,於蘇花公路與南迴公路上用過,雖然有點累,卻很管用。還記得那天,在迂迴的公路上,由會暈車的次子開車,如果叫他下車換我開,暈車的人就是他,我只好靜陪側坐。我一直禱告,求神不要讓我暈車時,感謝神,祂讓我想到:既然開車的人不會暈車,為什麼我不也試試看,好像我也在開車一樣。我舉起雙手,想像我也在開車,該向左轉時,我就把手揮向左邊,該使力就使力,全神貫注有如我在開車,結果所有山路就讓我平安渡過。要是從前,我寧可下來用走的,也不願意待在車上一刻。用想像加揮動的手,我很順利地到了目的地。

假日時,奮起湖的老街加上摩肩接踵的人群是一種回味,高聳的柳杉加上舒適的木棧道是一種仙境,看到阿里山小火車經過身旁是一種興奮,當草仔粿、芋頭圓、火車餅及奮起湖便當填飽你的腹慾時,又是另一種說不出的滿足。還有太多太多的情境,我想我仍未體會,因為每次去都是來去匆匆幾小時而已,但願下次去能住個一晚,想必另有一番風味。

一行四人就坐在木棧道上天南地北地聊起來,已不記得細節,但有一話題卻叫我印象深刻,談到非洲的救助問題。有的認為非洲人不必救助,重要的是給他們真理,不是物質;有人認為就是給他們騙了,也是不多,萬一有真的需要的人,卻塞住憐憫的心,怎對主交代呢?又有人認為濫用憐憫,可能適得其反,剝奪了神安排讓他們受苦的旨意。

我們各人把從傳道聽來的,在那而反芻、思考、激盪,我覺得這真是好議題,雖然沒有結論卻激起我再思的空間。一路上我想有正確的觀點,可是我又想不出何為正確,我想:交託神吧!祂會指引我!

隔日為了帶三位慕道者去聚會,騎了近四十分鐘的摩托車到一鄉間聚會。出發前我求神,讓我們平安去平安回,更重要的是,我們四人都能從神得到話語。聚會時講道者偶然翻到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,我突然靈光一現,這不正是神要給我的話語嗎?

律法師要顯明自己有理,就問耶穌說:「誰是我的鄰舍?」耶穌就講了一 個故事(路10:25)。祭司、利未人都看見了那被打得半死的人,他們是敬畏神的人,他們不知道要如何行嗎?不!他們很清楚,但是他們有很多理由,他們覺得當下就是不能幫那可憐人:也許那人正受神的管教才會遇到強盜,應當讓他好好思考;也許他們有更重要的事等著辦,不能耽擱;更也許是這好像不是一下子可解決的事,後續動作還很麻煩。

那好撒瑪利亞人,什麼都沒想,只看到對方的需要,於是幫他包裹傷口、扶他上自己的牲口,帶到店裡去照應他,又拿出銀子請店主照應,交代不夠的費用,回來必再還。真是好人做到底!我自嘆弗如!

為什麼撒瑪利亞人在該想時,不想那麼多,原來他顧念的是別人,不是自己,而我們常常顧念的是自己。救助的事到底當如何行?就看你看見的是什麼?是他們呢或是我們自己,那憐憫他的就是他的鄰舍。祭司、利未人又與他何益? 願我成為別人的好鄰舍,而不是祭司與利未人。


弟一心掛意著老爸,我又掛意了誰呢?

2008年3月7日 星期五

約哈難事件

約哈難和眾軍長將百姓從惡人以實瑪利手中救回之後,帶到金罕寓住下,要進入埃及去。因為以實瑪利殺了巴比倫王立的省長基大利,約哈難懼怕迦勒底人,怕巴比倫王又興兵來討伐。猶大國才被巴比倫王徹底毀滅,怎堪再次受蹂躪呢?因此決定逃離猶太地,投奔埃及去。因為進入埃及地,就看不見爭戰、聽不見角聲、也不至於無食飢餓,若是繼續住在本地,就要面對戰爭、缺糧的威脅。

於是約哈難與眾百姓來見先知耶利米,求他為他們向耶和華禱告,願耶和華能指示他們所當走的路、所當做的事。耶利米答應了他們的要求向神禱告,過了十天,神的話臨到耶利米。他說:「你們請我在祂面前為你們祈求的主如此說:「你們若仍住在此地,我就建立你們。」「不要怕你們所怕的巴比倫王」「凡定意要進入埃及,在那裡寄居的必遭刀劍、飢荒、瘟疫而死。」


當耶利米向眾百姓說完耶和華神的一切話後,約哈難並一切狂傲的人就對耶利米說:「你說謊!耶和華我們的神並沒有差遣你來說,你們不可進入埃及在那邊寄居。」於是約哈難和一切軍長不聽從耶和華的話住在猶大地,反而帶眾民進入埃及地。結果神說:「我向他們留意,降禍不降福,在埃及地的一切猶大人必因刀劍、飢荒所滅,直到滅盡。」

何等令人傷心難過的結局!為什麼請耶利米去問神,結果卻不聽指示呢?請問之前,還信誓旦旦地說:「我們若不照耶和華你的神差遣你來說的一切話,願耶和華在我們中間作真實誠信的見證。祂說的無論是好是歹,我們都必聽從,我們聽從神的話就可以得福。」(耶42:5─6)一副很有信心的樣子,可是神的回答,與自己內在隱藏的期望相反時,人的本性就顯露出來了。

繼續住本地,有被殺、被擄、飢荒的危險;往埃及地去,無角聲、無戰聲、無飢荒。任誰都會選擇埃及地,避禍是人的本能。早知當初,何必多此一問!怪不得耶利米說:「你們用詭詐自害」想想自己,是否也如此。遇到困難時,向神求問指引,結果神叫我們耐心等候,我們卻等不及。我們看到週遭的環境,越來越對我們不利,我們害怕失去生命,我們害怕失去擁有的東西,這時我們就憑眼見、不再憑信心行事了。


其實神並沒有讓我們孤單面對人生難題,當我們需要作抉擇時,祂會藉著有信心的人指導我們,或從聖經上得到幫助。這時就要順從神的話語,不體貼肉體,當憑信心,不見風浪,若見風浪,任誰都倒。『彼得因見風甚大,就害怕將要沉下去。』主耶穌敎我們,盯睛看祂,不看週遭。約哈難事件提醒我們,遵行神言不易,但值得堅持,千萬不可短視如約哈難,更不可以詭詐自害。

2008年3月6日 星期四

從米迦事件看五種人

今早有機會重讀士師記17章──米迦立像事件,在禱告當中不自覺得害怕颤驚起來,心中難過萬分。神啊!我是否也是那種人而還不自知呢? 求祢指引我和我家,不要得罪祢,唯恐我們也像他們一樣,很喜歡拜神卻違背了神的旨意。

先說米迦的母親,她因丟了一筆錢就咒詛拿錢的人,沒想到拿錢的是自己的兒子。當他的兒子因聽到她的咒詛,於是向她承認是自己拿去之後,她就說:「我兒啊!願耶和華賜福與你!」何等大的轉變!別人的孩子可以咒他死,自己的孩子是個寶。就是做錯了事,也要說:「願耶和華賜福與你」因為自己的孩子,知錯能改,莫大善焉。


只是同樣的標準是否能應用在他人身上呢?亦或待人以嚴,律己以寬呢?後來為了兒子,做母親的就拿些錢來獻給耶和華,好雕刻一個像、鑄成一個像,以致後來連神像、以弗得和神堂都有了。違背了神的命令,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(申27:15)與不可在你所看中的各處獻燔祭(申12:13)。她以為她奉獻了,她必蒙神喜悅,豈知大大得罪神,可憐的人啊!『聽命勝於獻祭,順從勝於公羊的脂油。』『頑梗的罪與拜偶像的罪相同』(撒上15:23)自以為是的奉獻比不奉獻更糟!亞瑪力人的牛羊豈不更肥美,可以獻給神,然而神卻因此棄絕掃羅

再說米迦這個人,因聽見母親的咒詛而承認錢是他拿的,看起來仍有懼怕之心在他裡頭,然而沒有正確的傳統可讓他遵循,能知道自己錯在哪裡,反而依照傳統(母親)的指示,以為只要擁有拜神的一切東西,並且分派自己的兒子當祭司,一切就如意了。如經上記著:「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,個人任意而行。」等到當他遇到一個利未人,請他當祭司時,他就說:「耶和華必賜福與我,因我有一個利未人作祭司。」沒魚,蝦也好,其實神規定的是亞倫的後裔才能當祭司。他以為這是他蒙福的條件,沒想到卻成為他日後失去的因由,甚至他與他全家的性命都受威脅。他不是有心拜神嗎?他的動機是善的,他會走錯嗎?傳統給我們的,能全盤接受嗎?因傳統而廢棄神的命令,主耶穌就曾題過,能不小心嗎? 不要以為傳統都是對的。應該回歸到聖經上,清楚知道神是如何告訴我們的。我是個傳統婦女,有時我真怕違反傳統,而不怕是否真正遵守了神的教訓。每天去聚會卻所行所為不合神旨,仍自以為耶和華必賜福,那就哀哉!


第三種人就是那位利未人,當但族人對他說:「你作一家的祭司好呢?還是以色列一族一支派的祭司好呢?」他心裡就喜悅,不再問但族人做的是什麼呢?就跟著但族人走了,見利忘義的最佳人選。反正都是服事神,能做更大的聖工,何樂而不為?況且自己也能得利,不用想也知道該如何行。把神喜愛的正義公平放一邊,做出忘恩負義的行為。有時我們也會為了自以為是的更高的目的,把教會裡弱勢的需要忽略了,而去完成對自己方便有益的事。神要求我們有的正直、仁愛被虛有的榮耀取代,以致在服事神的人身上看不見神的榮耀,只看見人的榮耀。


第四種人是但族人,為了擁有祭司,為了拜神,不擇手段搶了再說,對方不服氣的話,就以威脅恐嚇使人就範。表面上是拜神的人,實際上行為卻背道而馳。一手拿聖經、一手拿刀槍,口唱聖詩,嘴吐惡言。頌讚和咒詛從一個口裡出來,這是不應當的,也是神不喜悅的。


第五種人就是米迦的近鄰,他們聚集來與但族人爭論,可惜但族人人多勢眾,他們只好無功而返;
同時他們的信仰也被徹底的拆毀,因為神像已被搶走。他們是一群拿香跟著拜的人,米迦如何行,他們也跟著辦。信仰建立在別人身上,別人倒了,自己也一無所獲。

現今教會裡也有以上五種人,他們都是拜神的人,但不一定是神喜悅的人,我們能不小心戰兢,遵行神旨嗎?免得將來神說:「我從來不認識你們,離開我去罷!」

2008年3月2日 星期日

人的話與神的話 (1)


我們生活在世,與人的教導息息相關,小孩子就因著父母的教導而成長。長大之後,同儕的語言更是奉為圭臬。等到遇到人生的難題時,到處尋求幫助諮詢,尤其是需要他人指引迷津時,人的一句好話救了一個人的例子,比比皆是。


箴言上說:「一句話說得合宜,就像金蘋果放在銀網裡。」可見人的良言叫人受益無窮。但是如果人的良言與神的話語有衝突時,我到底要如何是好?舉例如下:


前日的新聞報導『60歲退休,你的退休金起碼要1563萬元』這篇新聞是指未婚女性,我想未婚男性應該也可適用,反正就是無兒女俸養的。
60歲時,你起碼要存有一千五百萬元以上。看了這類新聞,能不心動,難也! 閱讀完這篇新聞,底下有讀者的心得投票,沒想到投『實用』的竟然最多人;投『生氣』的人卻微乎其微。大家覺得在此物價上揚的社會,有備無患總是對的。至於要準備多少則是越多越好,所以才有起碼這兩個字,也就是:這是個底線,往這個目標準備就沒錯了,你就可以安享餘年了。


結論與聖經上的財主說的不謀而合,財主說:「我要對我的靈魂說,靈魂哪!你有許多財物積存,可作多年的費用,只管安安逸逸的吃喝快樂罷!」這不是一幅美麗的圖畫嗎?好像廣告裡的影像,撐著一把巨傘在雨中,躲在底下的人何等安詳快樂。


可是聖經的結語卻是說:「無知的人哪!今夜必要你的靈魂,你所預備的,要歸誰呢?」 這麼說,神是要人如何看待人生呢? 祂要我們不要預備嗎?那我們將來老了,吃什麼?喝什麼?祂的回答是:「你們必須用的這些東西,你們的父是知道的」好像小孩子的需用,為人父母的,都知道並且預備好了。豈有父母叫幼兒去為自己賺奶粉錢呢?


我們在天上的父對待我們就像世上的父母一樣,祂安慰我們:『不要為生命憂慮,吃什麼,穿什麼,因為生命勝於飲食,身體勝於衣裳。』祂告訴我們,生命與身體比飲食和衣裳更重要多了!我們當先追求那更重要的事。可是生命長短又由不得我們,連增加一刻的壽數,我們都不能做主。我常想:保險公司若能保險人活長一點,而不是保險你死後能拿多少錢,那不知生意會比現在更興隆幾倍?


為了存到千萬,雖不至於不吃不喝,但如此一來,神的吩咐:『要憐憫人』就必須暫且先擱一邊,等我為自己先預備才是。很多人為自己買了許多保險、基金、股票、房地產,以致於有機會幫助窮人時,不是他不為,而是不能為,因為他的餘錢都繳到自己的地方去了。心有餘而力不足也。可惜!可歎!!


等到有一天他生病了,醫生醫治不好時,祂的生命有點受到威脅時,他想求神幫助,他想起聖經上說:「他病重在禢,耶和華必扶持他,在病中祢必給他鋪床。」於是他向神禱告祈求醫治,卻不知神的這句話是對那些人講的?「眷顧貧窮的有福了,他遭難的日子耶和華必搭救他。」(詩41:1─3)前提是眷顧貧窮的。


我真不曉得,擁有世上財寶卻不行善,擁有世上高明醫生卻沒有信心的人,神能為他做什麼?主耶穌說:「這邪惡又淫亂的世代,沒有神蹟給這世代看」許多人常說,神蹟少了,其實不是神蹟少了,信徒的愛心與對神話語的信心少了,以致神蹟不能顯明,神的榮耀不能彰顯。


看重人的話過於神的話,遵守了人的傳統廢了神的命令,就如主耶穌罵文士一般,我們能不慎乎?謹記在此,提醒自己,不要在不知不覺中被世上的言語同化了,而輕看神的言語,他們有時是大不同也。